台灣百科全書
Advertisement

高山族,是對臺灣南島語系族群的稱呼。目前主要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使用,而中華民國已經停用此名詞。

認定的差別[]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官方對其定義、範圍有所不同:

  • 中華民國官方將臺灣地區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總稱為原住民,劃分為中華民族的其中一族。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族群,並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其粗略劃分為高山族平埔族兩大類(或者劃分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故其所指之高山族,僅為臺灣原住民之一類,曾稱為生番高山番高砂族,與熟蕃平埔族)相對。但近年來政府依據考古與民族學研究,已將原住民分為文化語言並不相同的至少十個民族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則將臺灣地區除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統稱為高山族,劃分為中華民族中的其中一族,主要分佈在臺灣地區,主張該南島語系族群自吳越一帶遷徙而來,並認為因戰爭或其它緣故,亦有少部分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及其它地方。

名稱由來[]

「高山族」這三個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即是指住在山上的族群,其中「族」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高山族在早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清代時期,為了與住在平地上的「平埔番」(或「熟番」)區分,臺灣漢人依據漢化程度及居住地點,將他們稱為「高山番」或「生番」。「高山番」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日治時期以後,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沿用「高山番」作為政治上的分類,只是將「番」字改為「族」字,稱為「高砂族」。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後,臺灣光復中華民國正式治理臺灣,將「高砂族」改稱為「高山族」,或稱「山胞」,由此正式產生了「高山族」這個詞。但基於尊重南島語族,1994年之後官方改稱臺灣原住民迄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進行民族識別與民族認定時沿用「高山族」這種稱法,並將其識別為其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

分佈[]

若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定義,高山族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台灣,目前達40多萬。除此之外,高山族還分佈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地方,例如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及北京等城市。根据1990年第四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大陆有高山族约3000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而近年來已增至4400餘人。由於中華民國所定義的高山族僅為原住民兩大類中的一類,所以其人數少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定義的高山族的數字。

分類[]

台灣傳統上的「高山族」包括9個族群。近來年經過一些原住民的爭取,「高山族」的範圍有所增加。以下是高山族群的一種常見分類方式:

  • 泰雅族(Atayal; Tayal)
  • 賽夏族(Saisiyat; Saisiat)
  • 布農族(Bunun)
  • 鄒族(Tsou; Cou)
  • 魯凱族(Rukai)
  • 排灣族(Paiwan)
  • 卑南族(Puyume)
  • 阿美族(Pangcah; 'Amis)
  • 達悟族(Tao; Yami,舊稱雅美族

(以上為傳統九族)

  • 太魯閣族(Taroko)
  •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 噶瑪蘭族(Kavalan)
  • 賽德克族(Sdeiq)

近況[]

目前在台灣一般以原住民来称呼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高山族」僅為其中的一類(以相對於另一大類為漢化較深的平埔族),并沿襲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的研究,劃分为十數種族群,语言属于台灣南島語族,各族於台灣总人口约44万人,另有4400餘人散居於中国大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高山族皆居於山上。例如住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阿美族撒奇萊雅族以及居住在蘭嶼達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這種稱法相對比較籠統,也因此產生了「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的說法。近年來基於尊重的立場,以及較正確的分類,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来称呼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因而原先兩大族(高山、平埔)劃分法在台灣現今已較少用。而原先對「山胞」的區分--「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则分别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所取代,目前主要应用于行政及法律上。

另外,相对于「原住民」,有人認為「先住民」一詞更為合適,但反對以上稱呼者認為,「先」一般用於已逝或不復存在之事物(如「先民」、「先人」等),以「先住民」形容目前存在的族群並不適當。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