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科全書
Advertisement

朝鮮王朝Template:Kor),又稱為李氏朝鮮Template:Kor1392年1897年1910年),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1],由原高麗王朝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建立,君主本貫全州李氏。其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國土大體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早期國都最初在開京(今開城),後定都在漢陽(今首爾漢江以北地區)。

1388年高麗國王辛禑派右軍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欲出兵明朝東北地區。李成桂反對出兵,師至威化島(雲山郡)後回軍發動政變,廢黜辛禑而立其子辛昌爲王,控制了高麗王朝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在松京(後改名開京,今開城)壽昌宮正式登基,定國號為「朝鮮」(Template:Kor)。1395年遷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爲國家統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諺文的發明也爲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朝鮮爲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於遭到後金日本的攻擊而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9世紀開始,朝鮮的內部紛爭使國家日益衰落。甲午戰爭後,朝鮮於1897年結束與清朝宗藩關係並改國號爲大韓帝國Template:Kor)。1910年日韓併合,大韓帝國滅亡,李氏王室統治告終。

國名[]

Template:朝鮮半島歷史 正式的國號爲「朝鮮國」(Template:Kor)。太祖李成桂在簒奪了高麗王位後自稱爲「高麗王」,即位後即自稱「權知高麗國事」,後並遣使赴明朝,權知高麗國事的地位被中國認可。伴隨著王朝更替,李成桂也受到了更變國號的請求,在與重臣們共同商討了國號變更事宜後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甯」(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圈定了朝鮮二字。惟前朝「高麗」之名猶存於世,即現今西方國家南北韓均使用之羅馬字「Korea」譯稱。

東亞,因朝鮮王朝君主姓,加上「朝鮮」二字在朝鮮半島上曾出現過(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所以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界一般習慣稱呼該朝代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趙宋」、「李唐」、「朱明」等這樣在君主姓氏加上國號的稱呼),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爲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爲「古朝鮮」以示區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也使用李氏朝鮮(李朝),在主體史學被認爲是第五個國家主體和第二個統一的國家[2],在歷史教育的場合,對封建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氏朝鮮封建統治輩」、「李朝封建國家」等稱呼。

但在大韓民國,當地人認為「李氏朝鮮」有侮辱性,所以在多數場合稱呼這一歷史時期爲「朝鮮王朝」,並把歷代大王實錄定名爲《朝鮮王朝實錄》,而不是《李朝實錄[3]。日本近年來在學術上也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4]

歷史[]

File:King Taejo Yi 02.jpg

朝鮮太祖李成桂像

早期歷史[]

建國[]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攻打遼東半島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並立王禑之子王昌爲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後,將王禑王昌處死並立王瑤爲王。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原州市後,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5]

王子之亂[]

【主條目】: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産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爲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遊說下,1392年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爲世子。李芳碩在建立國家意識形態、法製法規基礎方面貢獻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爲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援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並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雙方矛盾一觸即發。1398年,李芳碩生母康氏突然去世後,李芳遠趁李成桂喪妻之時沖進王宮殺死了鄭道傳及其同僚以及康氏的兩個兒子,包括世子李芳碩,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

恐於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並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後便遷都回開京1400年,李芳遠爲了爭奪王位繼承權和四兄李芳幹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敗方李芳幹被流放,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第二次王子之亂後,定宗讓位給李芳遠。同年李芳遠登基成爲朝鮮第三位國王,朝鮮太宗

鞏固王權[]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徵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於是太宗開始發佈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廢除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並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發佈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爲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爲其王位繼承者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世宗大王[]

【主條目】: 1418年8月, 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兩個月登基。1419年5月,世宗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倭寇。1419年9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並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6][7]

在北部邊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鎮」用於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1433年,世宗金宗瑞出兵攻打明建州女真諸部以鞏固朝鮮北方疆域。

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世宗最爲人紀念的貢獻是創造諺文。由於世宗的功績,世宗被尊稱爲「世宗大王」。[8]

世祖與成宗[]

1450年,世宗長子,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繼續了世宗的政策,不過即位僅兩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僅12歲的兒子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韓明澮鄭麟趾等人之計,在1453年發動政變,史稱癸酉靖難,李瑈以死士將2位輔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金宗瑞殺死而掌握了實權。1455年端宗被迫內禪李瑈,就是朝鮮世祖。後來成三問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辟,事敗,被世祖殺害,史稱「死六臣事件」。世祖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也賜死端宗

雖然世祖王位來自於篡位世祖卻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強了王位的統治,使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強。朝鮮王朝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亦在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被譽爲「國家的立國磐石」。

世祖之後,世祖的兒子睿宗成爲朝鮮第八任君主。但體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兩年就因病去世。1469年,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在宮中建立弘文館,並成立由儒學家組成的智囊團爲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了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弘文館的朝鮮三司制度。成宗時期是續世宗後,朝鮮又一個文化發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在這一時期發表問世。

四大士禍[]

File:Cho Kwang-jo in 1750.jpg

士林派首領趙光祖(1482年–1519年)

【主條目】:

成宗的兒子燕山君被認爲是朝鮮的昏君。在他統治的1498年到1506年期間,朝鮮發生了戊午士禍甲子士禍,大批知識份子被屠殺。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貞顯王后而是廢妃尹氏後,行爲開始變得異常。尹氏因被指控出於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賜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後,燕山君殺死了指控尹氏的嚴、鄭兩貴人和支援賜死尹氏的官員及其家眷。對世祖篡位有偏詞的士林派學者也遭到燕山君殺害。燕山君還搜掠千名美女爲其作樂,把成均館當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於有民衆使用諺文書寫傳單痛斥燕山君燕山君還下令禁止諺文的使用。燕山君統治僅維持了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後,燕山君遭成希顏朴元宗等朝臣廢黜,被流放至江華島,兩個月後病死[9],得年30歲。因以暴君身分被廢,因而無廟號、尊號、諡號、陵名等。

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了許多大規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了鄉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並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衆中傳播儒家思想,並致力於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於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勳舊派的強烈反對,並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後宮熙嬪洪氏勳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後山通過塗蜂蜜和蟲子咬製造了上有「走肖爲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1519年,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在隨後的50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腐敗盛行。

中期歷史[]

朝鮮王朝中期黨派紛爭奪越演越烈,國力削弱,倭寇後金入侵使國家幾盡毀滅。

黨派紛爭[]

【主條目】: 士林派燕山君中宗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爲東人黨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爲南人黨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爲老論派少論派。隨著權力在這些黨派間的更疊,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

1589年的己醜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並藉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人被處死或流放。

File:Turtle boat.jpg

朝鮮抗擊日本豐臣政權攻擊的龜船

File:AdmiralYi-BusanTower.jpg

釜山塔前的李舜臣雕像

壬辰倭亂[]

【主條目】:

歷史上朝鮮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朝鮮建立海軍的目的就是抗擊倭寇保護海上貿易。朝鮮海軍使用神機箭,一種火箭推進式弓箭火車來驅趕倭寇。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爲踏板攻打中國明朝。1592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入侵朝鮮。朝鮮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朝鮮迎戰準備不足。裝備有西方武器的日本軍隊,幾個月內就佔領南部朝鮮半島,包括今天的首爾平壤

不過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海軍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掐斷了後方供給。朝鮮民間的遊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禦也遏制了倭寇的攻勢。1593年,明朝派出大規模軍隊到朝鮮,與朝鮮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戰爭期間,朝鮮發明了反擊日本的龜船。雖然朝鮮與明朝擊敗了日本,但損失慘重。事後朝鮮與日本斷交,直到1609年才恢復外交關係。

後金入侵[]

【主條目】:

壬辰倭亂使朝鮮國力銳減。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正在中國東北統一女真族。1618年,努爾哈赤公佈對的《七大恨》後,開始攻打努爾哈赤都想聯合朝鮮,使光海君處在進退兩難之地。[10]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於幫朝鮮擊退了倭寇,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援幫助女真[10] 1619年,朝鮮就曾在薩爾滸之戰中派兵支援。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廢。仁祖即位後,開始執行更公開的助女真的策略。不過1624年,李適造反使得朝鮮軍中大亂。[10] 李適造反被平定後,仁祖仍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定,從而導致防衛北部邊疆的軍力不足。[10]

1627年,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11] 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朝鮮停止使用天啓年號並遣王子李覺後金爲人質。後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12] 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爲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交好抗擊後金。因此朝鮮拒絕廢除年號,並依舊保持與的關係。這最終導致1636年皇太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爲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13][14]

仁祖之後的孝宗,曾試圖北伐清朝,但無果。[15] 朝鮮開始閉關鎖國,與外界僅進行少量交往。


File:Kim Yuk 02.jpg

金堉(1570 - 1658年)朝鮮早期實學哲學家

File:Bifyu 8.jpg

水原華城

晚期歷史[]

在倭和後金入侵朝鮮之後的200年裏,朝鮮半島一直沒有戰爭發生。實學在朝鮮開始興起。早期的朝鮮實學者主張一系列包括科舉稅收、科技和農業技術的改革,旨在復興被倭與女真損毀的國家。在顯宗統治時期,實學金堉的改革不僅使朝鮮稅收增加,也使農民受益。

朝鮮肅宗英祖統治時期,爲了防止黨派的爭奪,朝鮮君主採取對黨派一視同仁的政策。朝鮮官員的任命與其所處的黨派分離。朝鮮英祖正祖統治時期,朝鮮開始出現復興。正祖統治時期開展了更爲開放的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的廣泛支援。朝鮮的社會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衰退[]

1800年,英正時代結束後,繼位者多半年幼加上無嗣,而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外戚勢力逐漸崛起,權傾朝野,家族內曾有三位女性成為王后,並有多人曾出任領議政,稱為「勢道政治」,王權旁落。 直到1863年,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攝政時逐漸削弱外戚勢力,王權在朝政上的影響力才又有效鞏固。

1860年代中期,興宣大院君的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的基督教徒。最終導致1866年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法國戰敗,史稱「丙寅洋擾」。興宣大院君攝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復景福宮。1868年,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在平壤靠岸,試圖與朝鮮開展商貿外交,但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部份船員被殺害。1871年,美國派兵到江華島,要求朝鮮就「舍門將軍號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鮮拒絕。外交斡旋發展成爲武裝衝突。美國的進攻導致朝鮮的傷亡,但外交上仍是無果,最後撤兵,史稱「辛未洋擾」。

File:Korean headgear-Waryonggwan-01.jpg

興宣大院君

1873年,興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實際被高宗王后閔妃掌握。朝鮮宮中的高官都是閔妃的親屬。明治維新後的日本,1876年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

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衆不滿。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全羅北道發起東學黨起義,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高宗恐慌,向告急。派出3,000軍隊與起義軍達成停火。1894年6月8日日本得知派兵到朝鮮後,派出8,000軍隊佔領了景福宮,並成立親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爲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投降,《馬關條約》簽署,朝鮮不再是的藩屬國。

爲了遏制日本,明成皇后試圖拉攏俄國成爲日本的絆腳石。1895年,明成皇后景福宮玉壺樓被日本右翼暗殺並焚屍,史稱「乙未事變」。[16][17] 日本駐朝鮮全權公使三浦梧樓被認爲是乙未事變的主導者。

1897年,高宗朝鮮國內外支援獨立的政治壓力下,從朝鮮駐俄國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登基稱帝,宣佈大韓帝國的成立,並開展了光武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旅順口海戰戰勝沙俄,雙方簽署了《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成爲日本的保護國。伊藤博文成爲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1909年伊藤博文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

政治制度[]

File:Seoul Gyeongbokgung Throne.jpg

朝鮮王位,景福宮勤政殿

朝鮮王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朝鮮王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朝鮮王朝的官職和官銜稱爲兩班,等級效仿明朝,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爲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爲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爲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制度,勅任官爲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爲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爲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爲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為「領議政」,俗稱「領相」,相當於北宋時期的正宰相和明朝時期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爲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爲正一品。再下爲從一品左右讚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

議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相當於同時期明朝的六部。其長官稱判書(正二品),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副職稱爲參判(從二品),相當於中國的侍郎,往下有六曹參議(正三品堂上)、兵曹參知(正三品堂上)、六曹正郎(正五品)、六曹佐郎(正六品)。監察諫議機構爲司憲府司諫院,合稱兩司,長官為大司憲(從二品)和大司諫(正三品堂上),下設有司憲府執義(從三品)、司憲府掌令(正四品)、司憲府持平(正五品)、司憲府監察(正六品)、司諫院司諫(從三品)、司諫院獻納(正五品)、司諫院正言(正六品)。此外還有承政院,下設都承旨、左右承旨、左右副承旨、同副承旨(均為正三品堂上),爲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勳衙門有宗親府忠勳府儀賓府敦寧府(相當於駙馬)等。國學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府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衙門。

File:KoreanEmbassy1655KanoTounYasunobu.jpg

朝鮮通信使行列圖

西班屬衙門有五衛都摠府(中衛:義興衛、左衛:龍驤衛、右衛:虎賁衛、前衛:忠佐衛、後衛:忠武衛)、五軍營(訓鍊都監、禦營廳、禁衛營、摠戎廳、守禦廳)、內三廳(內禁衛兼司僕羽林衛)、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摠理營、世子翊衛司世孫衛従司。長官稱都摠管(正二品);訓鍊都監: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訓練大將(從二品);禦營廳: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禦營大將(從二品);禁衛營: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禁衛大將(從二品);摠戎使(從二品);守禦使(正二品);內禁衛將(從二品);兼司僕將(從二品);羽林衛將(從二品);扈衛大將(正一品);捕盜大將(從二品);鎮撫使(從二品);管理使(正二品);禁軍別將(從二品);摠理使(正二品)。兵曹下有義禁府,處理謀危社稷的人。

地方行政分八道,道下爲大都護府、牧、都護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爲正二品,下設左右尹(從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水原府和廣州府留守爲正二品、開城府和江華府留守為從二品。漢城府判尹、左尹、右尹和四都留守屬東班京官職。東班外官職爲從二品諸道觀察使、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正三品堂下牧使、從三品都護府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都事、從五品判官、從五品縣令、從六品察訪、從六品縣監、從六品教授、從九品訓導、從九品審藥、從九品檢律、從九品驛丞、從九品渡丞。中央外派官職有道觀察黜陟使、都巡安使、按廉使。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西班外官職包括兵馬節度使、兵馬防禦使、水軍統禦使、水軍防禦使、水軍中軍、(下三道: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三道水軍統禦使、三道水軍統制使(均為從二品);兵馬節制使、水軍節度使、巡營中軍、鎮營將(均為正三品堂上);兵馬僉節制使、水軍僉節制使、兵馬虞侯(均為從三品);水軍虞侯(正四品);兵馬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同僉節制使、水軍萬戶(均為從四品)、兵馬評事(正六品)、兵馬節制都尉、監牧官(均為從六品)、別將、權管別將(從九品)。

朝鮮王朝早期效仿明太祖直接管理六部的方法,實行六曹直啟制,六曹直接對國王負責,世宗後改行議政府署事制,六曹歸議政府管轄。

行政區劃[]

File:Korea-8provinces.jpg

朝鮮八道示意圖

【主條目】:

朝鮮王朝歷代都把全國分為漢城府、四都(廣州府、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和八道,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18]行政區域如下:

八道之下設五、五大都護府、二十、六十五都護府、七十七、二十六縣(令)、一百三十二縣(監)。 1896年的乙未改革將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分左右兩道;永安道(鹹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爲六個大區:關北(鹹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爲南北兩道,成爲十三道。

科學和文化[]

天文學和地理學[]

File:Korean celestial globe.jpg

蔣英實爲世宗研製的渾天儀日晷

朝鮮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曆法機構編寫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曆象集》等書籍。18世紀初,實學派還將西方的地轉說引入朝鮮。

世宗時代,編纂了八卷本《地理冊》,按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敍述了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梁、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産、手工業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風俗和路程,相當於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編纂了各地的地方誌,此後又編寫了《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後編纂了《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按照比例尺繪製的《大東輿地圖》。

實用科學[]

朝鮮王朝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農業書籍包括《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製造並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17世紀的實學家還深入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了《籌解應用》,把古代算術發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醫學[]

醫學方面,朝鮮王朝參考中醫理論,按照土産藥材和氣候創造了朝鮮的醫學理論,按科對疾病加以分類,建立了治療大綱,並提出了預防醫學的概念。宮廷和民間編纂了許多著名的醫學書籍,如《東醫寶鑑》、《醫方類聚》、《鄉藥集成方》、《本國經驗方》。

文學、音樂、美術[]

File:Korean king14 3.jpg

朝鮮宣祖所繪蘭花

朝鮮的文學、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也非常興盛。朝鮮王朝時期,出現了金時習鄭澈林悌等著名詩人,出現了《熱河日記》、《壬辰錄》、《金鼇新話》、《謝氏南征記》、《九雲夢》等小說和文學作品。在十七世紀,還出現了《春香傳》、《洪吉童傳》、《沈清傳》等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小說。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朝鮮王朝宮廷音樂機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麯,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朝鮮王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朝鮮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産。

實學派與退溪派[]

朝鮮採用儒教思想治理國家,忠、孝被認爲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許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學問的大學者在家鄉建立了書院,並在全國得到推廣。書院享受免稅的待遇,並有自己的田産。但是到王朝末期,書院已經成了儒生發泄對政權不滿的地方,因此很多書院被下令關閉。17世紀以後,朝鮮王朝社會逐漸衰落,教育陷入停滯,官方教育的主要內容——儒學中的朱熹宋明理學脫離了實際生活,陷於空談。這時出現了實學派的思想。

新出現的實學派學者認爲,人民的生活狀況比士大夫所極爲珍視的合法性和禮制問題更加重要,「若農民民不聊生,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而即令沒有君主,人民卻能照樣興旺發達。」這就是構成實學基礎的新潮思想。肅宗時期的學者柳馨遠在他的《蟠溪隨錄》中提出了下列措施:

  1. 建立一種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
  2. 實行推薦制,代替科舉制;
  3. 爲所有人確立均等機會;
  4. 改革政府機構;
  5. 採用新學。

他的建議沒有爲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卻成了實學的主流。他把重點放在農業上,因爲他所建議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決於農業問題的解決。與官府無關的學者愈感需要從事實學。官府系統則一心進行內部爭權鬥爭,同時各派在對新儒教禮制的不同解釋上發生衝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鮮出現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樸趾源樸齊家洪大容丁若鏞等實學大家,擺脫了已經變成僵死教條的朱子學說的束縛,主張向當時的中國學習利物厚生的學問。朝鮮出現了最初的民族意識、民本意識、改革意識和人道主義思想。除了提出理論之外,實學派在農業醫學數學、築城學、工程學、天文學、地理學等方面,也通過當時的中國吸收西洋的先進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李退溪繼承了王陽明的思想,並發展起來,成為了退溪派。

語言文字[]

File:Hunmin jeong-eum.jpg

收於喜方寺版《月印釋譜》中的訓民正音諺解(1568年

第四代國王世宗創立了朝鮮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

宗教[]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由於高麗末年時明太祖朱元璋曾批評高麗因為尊釋教儒家,導致亡國,所以朝鮮王朝立國後除了世祖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有時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在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徵收重稅。與此同時,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王朝。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曆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中國燕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與一般天主教標準的進教模式不大相同。但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白丁。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此案被稱作「辛酉教難」,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朴趾源樸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韓國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朝鮮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朝鮮王朝時代與高麗一個不同的地方是的身份與婚姻制度,高麗時代妻妾地位不分,沒甚麼大分別,朝鮮王朝對於元配的法律地位加以提昇,一個平民男子,妻子死後要守喪三年,才可再娶,如年過四十、是獨生子或無子及有父母之命,可一年後再娶,不贊成寡婦再婚。朝鮮王朝嚴格了身份制度,不許以妾為妻。並制定從母法,妾室及其子女身分低下,妾所出之子女,定為庶子,大多只能是庶人,甚或是賤民身分,無法參加科舉大科,成為兩班士大夫,只能參加雜科考試,擔任醫官、樂官等中人職務。

File:Seoul Gyeongbok-gung-2.jpg

朝鮮王宮景福宮

經濟[]

朝鮮時期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稅收。稅收以貢米爲主,雜以少量地方土特産,很少徵收貨幣地租。因此農業成爲經濟的關鍵。在土地問題上,朝鮮確立了高麗末期開始的科田制,廢除了貴族佔有大片土地的現象,並解放了大批奴婢(但又轉爲兩班奴婢)。世祖時期,在1466年制定了職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職官員,在其去職後由國家收回,以提高國家的稅收,防止兩班貴族對土地的兼併。隨著開墾荒地和農具的改進,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貨幣的機能逐漸提高。因此,不僅各地商業日益發達,對外貿易也進入正常的軌道(參見日朝貿易)。

十七世紀後,私營的手工業場取代了官營的工場,刺激了爲出售而生産貨物的手工業發展。商業活動的增加還促進了商業性農業的興起,而商業性農業的興起又促使農村生活開始發生變化。朝鮮的宮廷用度、百官俸祿都來自田稅米穀,此外一切恆常及臨時使用之物,如絲綢、藥材、馬匹、衣料、紙張、菜蔬等等均責之於土貢。英祖之前的幾代國王對此制度進行改革,採取切合實際的政策,允許邊遠地區將貢物折成米,然後用米納稅,交到附近的港口,稱之爲貢價米。在山區允許繳納土産來代替糧食。貢價米發到各個衙門手中,由其自行採辦所需物資,或者交人承包採購。承包者即爲「貢人」,後來發展成朝鮮商人的主力。

18世紀,朝鮮王朝的國內和國際商業活動量迅速增加,通過經由行會組織擴大的壟斷和批發銷售,出現了資本積累。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集中在漢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領有執照的貢物供應商(六矣鬥廛)與街巷小店主(亂廛)之間的傳統分野,被融合到一種壟斷和批發體制的結構之中。臨時商店的設立原來是爲了滿足人民在特殊場合(如科舉考試、國王出巡和其他全國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這些店鋪在這種場合過去後,仍繼續向普通百姓供應食品和雜貨。這些店鋪是由小店主在臨時搭起的棚屋裏經營的,他們不管怎樣都依賴批發商。批發商的價格方針對漢城百姓的生活有著直接影響。手工匠往往成爲個體生産者。有些人甚至發展成工廠廠主,取得了銷售自己産品的壟斷特許權。在一些情況下,僅僅做經營某些商品的批發商比從事物品生産更有得可圖。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對已獲得特許的的商品作少許改進而創立一種新商品來獲得特許證,已成爲一種風氣。特許證確保壟斷和受到政府保護。朝鮮義州地區所謂的「灣商」(首領為當代鉅富林尚沃)壟斷了來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貿易,還有一些批發商在全國有著人參銷售網。此時朝鮮人參生産已經從單純的採集山參和在山間種植人參發展爲大規模的參田,並將採摘的人參蒸幹加工製成紅參,在中國深受歡迎。

File:Korea ginsen field.jpg

開城附近的人參晾曬場

到英祖時期,朝鮮和清朝、日本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除了中朝邊市貿易的牛、馬、鹽、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清朝的人參貿易。人參貿易又稱爲八包貿易,每包人參爲10斤,朝鮮允許到中國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後來因朝鮮邊民越境采參傷害中國地方官員,朝鮮政府停止人參出口,使團按每斤人參25兩白銀計算,可以攜帶2000兩白銀去中國購買商品。後來爲了防止白銀過度外流,又折合成價值2000兩白銀的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産乾貨等雜物。高級官員可以攜帶一個半八包(3000兩白銀)的貨物。由於使團內象譯官等低級官員資本短缺,於是私商趁虛而入,或貸款給譯官,或直接爲使團提供包參和包銀,從中國購買商品。他們出售人參和朝鮮其他産品來換取日本的白銀、中國的織物、日用雜貨、金屬品、書籍、藥材、染料,還有朝鮮王室所用的藥材、珠寶、蘇杭綢緞等奢侈品,採購量相當大。一些朝鮮巨商爲了追求利潤,甚至充當使團的馬夫、奴子,隨同使節團前往中國。

從朝鮮輸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馬匹;水獺青鼠等毛皮;海參鮑魚海帶等海産乾貨;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白紙壯紙桑皮紙等紙張;人參胡椒白礬幹薑藥材丹木槐花染料蘋果等幹鮮果品。從清朝輸入朝鮮的有牲畜;剪刀、鑷子、針、床爐、釜、皮箱、馬鞍、雨傘、木箸、算盤、梳子、鈕扣、煙袋、眼鏡、瓷器、毛綿紙、斗方紙、火石、火鐮、筆、墨、硯、銅壺、錫壺、指南針等日用雜貨;各種金屬製品如鏟、犁、鏵、鋸等工具;金、銀、銅製錢等通貨;棉花、棉紗、生絲等紡織原料;各種棉布;各種錦緞綾綢;各種男女成衣、帽子、鞋襪;各種染料;各種食品;各種藥材;各種書籍;乃至於進口珠寶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釵環首飾、自鳴鍾、自鳴琴等西洋玩好、貓狗鸚鵡等珍禽異獸。此外還有清朝嚴禁出口的天文、曆法、地理、歷史類書籍,以及牛角、火藥、硝石、硫磺等軍用品,米、豆、麥等穀物,以及生絲銅鐵等物,主要是由使團私帶和走私進口。

File:Old korea market.jpg

李氏朝鮮末年的市場

除了中朝貿易之外,朝鮮的廛貢商人還作爲中日貿易的轉口商,用從日本貿易得來的白銀到中國購買絲等物,再將中國的絲出口到日本換取白銀。朝鮮「貿白絲於清國者,皆入倭館,則輒得大利。白絲百斤,貿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館,則價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絲雖累萬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時期,開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參批發和出口貿易活動中與漢城、義州的同行(京商灣商)展開激烈的競爭,在日本和中國之間進行三方國際貿易。他們從朝鮮寺廟裏的生産者那裏大量買進紙張(高麗紙),從東部海岸買進海帶、海參等乾貨,從中部和北部山區獵人那裏買進水獺、豹、虎等野獸的毛皮,從中國進口白絲、錫,從日本進口紅銅、鐵器,這些商品都是用來進行這種三方國際貿易的。此外,朝鮮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也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朝鮮稱爲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李重煥在《擇裏志》一書中,李寅文在畫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別敍述和描繪了貿易船隻經常來往於這些邊遠港口的情景。後朝鮮政府規定造參以松商(開城商人)爲主,出口則以京商與灣商(漢城、義州商人)爲主。尤其灣商到了林尚沃的時代,不僅如前文所說壟斷了國內貿易,而且還代政府收稅、經營銀錢兌換、經紀海外貿易。

朝鮮商人的這種商業壟斷和批發活動造成了對銀和銅的更大需求,促進了採礦業的發展。倭亂之前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礦山交給了私人經營者。在十七世紀,朝鮮全境有68個銀礦在開採,但是銅礦業不是很發達,因爲朝鮮的銅主要是依靠日本供應的。然而在十八世紀,由於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銅,而與清朝的貿易也要求朝鮮大量供應銅,所以朝鮮的銅礦也發展起來了。英祖以通過增加錢幣的鑄造來鼓勵貨幣流通,所以物價不斷上漲,漢城市民如果不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了商業活動的話,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威脅。1801年以後,灣商中的林尚沃聲名逐漸遠播,使當代朝鮮人對經商的看法轉為正面,許多兩班和平民不顧自己的身分,也起而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此外漢城在18世紀作爲工商業城市已有了長足進展,19世紀後貿易更勝往年。老百姓對諸如刀、文具、煙竹、衣帽、食具、農具等手工藝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婦女戴裝飾假髮的限制實際上也消失了。

君主本貫的爭議[]

傳統觀點認爲李成桂是信奉親明,事大主義的高麗將軍,而近代歷史研究認爲李成桂家族其實生活在蒙古人直接管轄的女真族領地內。1255年,李成桂的高曾祖父李安社圖們江地區被蒙古皇帝蒙哥汗封為千戶長達魯花赤,而在蒙古人是極少封外族爲千夫長的,因此推斷李成桂其實是高麗系蒙古軍閥出身,[19]女真族有密切關係(他與李之蘭是義兄弟)。

歷代君主[]

File:Choseon Imperial family.jpg

國王高宗及其家人。左一爲義親王,左二爲純宗,左三爲英親王李垠。攝於英親王赴日留學前

File:Sejong tomb 1.jpg

2009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朝鮮王陵

【主條目】:

參見[]

  • 東國十八賢
  • 李朝實錄
  • 全州李氏
  • 朝鮮 (稱謂)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朝鮮王朝 Template:Wikisource

註解

  1. 此處將大韓帝國時期包含在內。
  2. 朝鮮王朝
  3. 《NAENARA》新聞 - 歷史 - 朝鮮王朝
  4. 日本的文部科學省2002年的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的稱呼爲「不恰當的表記」。發表該意見的理由爲,反映日本的學術研究的成果的說明,需要與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的一致。《日本經濟新聞》2002年4月10日朝刊。(現時版本日語維基百科「李氏朝鮮」條目的註腳原文:「文部科學省は2002年の教科書検定において「李氏朝鮮」という呼稱について「表記が不適切」という意見をつけた。意見をつけた理由を、日本における學術研究の成果を反映したため説明し、特に朝鮮史學界での呼び方にならったことを強調した。日本経済新聞2002年4月10日朝刊。」)
  5. 《朝鮮王朝太祖實錄》:「上即位,量受萬戶、千戶之職,使李豆蘭招安女真 ... 被發之俗,盡襲冠帶...服役服役納賦,無異於編戶,且恥役於酋長,皆 願 爲 國民。自 孔 州 迤 北 至 於 甲 山,設 邑置鎮,以治民事...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爲界。
  6. Template:Cite book
  7. Template:Cite book
  8. King Sejong the Great And The Golden Age Of Korea.asiasociety.org(2008年8月19日).於2009年11月27日查閱.
  9. 《中宗實錄》1卷,中宗元年(1506年)11月8日紀錄二
  10. 10.0 10.1 10.2 10.3 Template:Harvnb.
  11. Template:Harvnb (leader of the expedition); Template:Harvnb (number of troops).
  12. Template:Harvnb.
  13. Template:Harvnb.
  14. Template:Harvnb.
  15. Template:HarvnbTemplate:Harvnb
  16. 從「玄洋社」到「黑龍會」——日本民間諜報組織秘史,《世界軍事》
  17. Template:Cite journal
  18. 朝鮮王朝 外官職 簡槪
  19. 李成桂是高麗系蒙古軍閥


外部鏈結[]

Template:Commonscat Template:- Template:朝鮮半島朝代 Template:朝鮮王朝君主

Advertisement